关于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2:52:39   浏览:91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关于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各入编期刊编辑部: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部以国内正式出版的印刷版期刊为数据源开发制作的大型集成化全文数据库类电子连续出版物。该光盘期刊自创办以来,已择优收录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3000多种,建立光盘检索咨询站近千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普遍好评。
该光盘期刊涉及的单位多、学科广、数据量大,客观上对入编期刊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以利于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文献数据进行交换、处理、检索、评价和利用,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交流现代化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以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为基础,考虑到国内外电子出版、网络传输、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文献数据格式的新规范和新要求,兼顾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并由我署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映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以便进一步完善该项规范。


(CAJ--CD B/T 1--1998)

前 言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是我国第一部以电子期刊方式连续出版的大型集成化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规范本数据库重要检索数据项和统计评价数据项的名称、标识、结构和编排格式,对促进这一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充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范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数据库制作技术和信息检索与评价系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国际、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了与国内各学术期刊研究团体的有关规范化文件的一致性,按照简明、易行、实用,有利于计算机处理和保证数据准确检索与统计的原则,对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期刊,包括社会科类期刊和科学技术类期刊的重要检索和统计评价数据格式提出了具体要求。期刊对这些数据格式的规范化处理将为其文献内容在大型集成化数据库中的可检索性和可评价性提供重要保证。
本规范在起草制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我国期刊出版、图书情报和文献工作标准化等各界专家和广大入编期刊编辑部的意见,从1997年3月至1998年10月先后召开了十余次不同学科、不同规模的座谈会、研讨会,对本规范草案进行了多次补充和反复修改,使内容逐步完善。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家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领导以及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等期刊学术研究团体的负责人和专家对本规范的制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规范于1998年12月24日通过由新闻出版署主持的专家评审会审定,随后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通知”(新出音〔1999〕17号),从1999年2月起本规范将在全国近3500种入编期刊中试行。我们相信,通过大范围的宣传贯彻和实际应用,本规范将会进一步完善、丰富,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在更大的数据规模和更高技术水平上的发展,为我国期刊事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主要项目的名称、代码、标识、结构和编排格式,提出了各类文献的选用项目及其在印刷版期刊上排印位置的建议。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也可供其他期刊及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参考。
2 引用标准及参考规范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标准号带*者为推荐性标准)。
GB788--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2260--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4880--91*,语种名称代码.
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
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9999--88*,中国标准刊号.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ISO690:1987(E),Documentation -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 content, form and structure.
ISO690--2:1997(E),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Part 2: Electronicdocuments or parts thereof.
在本规范制订时还参考了下列规范文件:
期刊质量标准,1998.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1999.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8.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排格式规范,1996.
3 刊名(KM)与刊号(KH)
期刊应具有稳定的刊名和相应的中国标准刊号(GB9999)。中文刊名应按GB3259的要求加注汉语拼音,同时应加英文或拉丁文的并列刊名。
4 文献标识码(WM)
4.1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4.2 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
文献标识码:A
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5 文章编号(WH)
5.1 为便于期刊文章的检索、查询、全文信息索取和远程传送以及著作权管理,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该编号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该篇文章的唯一标识。
5.2 文章编号由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的篇首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
XXXX--XXXX(YYYY)NN--PPPP--CC
其中:XXXX--XXXX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参见GB9999),YYYY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出版年,NN为文章所在期刊的期次,PPPP为文章首页所在期刊页码,CC为文章页数,“--”为连字符。
5.3 期次为两位数字。当实际期次为一位数字时需在前面加“0”补齐,如第1期为“01”。
5.4 文章首页所在页码为4位数字;实际页码不足4位者应在前面补“0”,如第139页为“0139”。文章页数为两位数字;实际页数不足两位数者,应在前面补“0”,如9页为09,转页不计。
5.5 文章编号由各期刊编辑部给定,中文文章编号的标识为“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如:
文章编号:1003--2797(1997)02--0013--05
为发表在《图书情报知识》1997年第2期第13~17页(共5页)上题为《关于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思考》(作者:严怡民)一文的文章编号。
英文文章编号的标识为“Article ID:”。
6 题名(TM)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的文章还应有英文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参见GB7713)。
7 作者(ZZ)及其工作单位(DW)
7.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符合GB7713的有关规定。
7.2 依据GB/T16159,参照ISO690,并经国家语委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如:
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7.3 文献标识码为A、B、C的文章,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 )括起。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力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作者工作单位宜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如注于地脚或文末,应以“作者单位:”或“〔作者单位〕”作为标识。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7.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便于建立作者与其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例:
1 1 2 2 3 3
韩英铎 , 王仲鸿 , 林孔兴 , 相永康 , 黄其励 , 蒋建民
(1.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北京 100084;2.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7;3.东北电力集团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6)
8 作者简介(ZJ)
8.1 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8.2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或“。”结束。
8.3 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用“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
9 摘要(ZY)
9.1 凡文献标识码定为A、B、C三类的期刊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其中A类文章还应附英文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
9.2 中文摘要编写应执行GB6447规定,篇幅为100~300字。
9.3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9.4 中文摘要前加“摘要:”或“〔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
10 关键词(JC)
10.1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凡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应同时给出英文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由期刊编辑在作者配合下按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10.2 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
10.3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或“〔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识。例:
关键词:汽油机;燃爆控制;电子点火;模糊逻辑
Key words: gasoline engines; knock control; electronic ignition; fuzzy logic
11 分类号(FL)
11.1 为从期刊文献的学科属性实现族性检索并为文章的分类统计创造条件,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识分类号。
11.2 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
11.3 文章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11.4 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例: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5
11.5 英文文章以“CLC number:”作为标识(CLC-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12 收稿日期(GQ)
12.1 编辑部收到稿件的日期,根据GB7713的规定,依照GB/T7408,采用完全表示法的扩展格式YYYY--MM--DD表示。
12.2 收稿日期以“收稿日期:”或“〔收稿日期〕”作为标识。如:
收稿日期:1996--02--24
12.3 英文文章以“Received date:”作为标识。
13 基金项目(JJ)
13.1 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属于文章题名注释的一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
13.2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13.3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20--74)
13.4 英文文章以“Foundation item:”作为标识。
14 参考文献(WX)
14.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本规范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14.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 文献起止页码。
g.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14.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4.3.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
|文献类型标识| M| C | N | J | D | R| S| P|
------------------------------------------------------------------------------
14.3.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14.3.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 EB |
--------------------------------------------------
14.3.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4.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
〔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
期(任选).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
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2〕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4.5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15 期刊基本参数(CS)
15.1 为便于对某一种期刊某一期的一些参数进行统计,建议在期刊的目次页下方排印该期期刊的基本参数。参数共11项,排列顺序及格式为:国内统一刊号*创刊年*出版周期代码*开本*本期页码*语种代码*载体类型代码*本期定价*本期印数*本期文章总篇数*出版年月。参数前以“期刊基本参数:”或“〔期刊基本参数〕”作为标识。例:
〔期刊基本参数〕CN21--1117/N*1950*b*16*128*zh*P*$6.00*1300*24*1998--01
参数中若有空缺,可以用1个空格代替。
英文版期刊的基本参数以“Serial parameters:”作标识。
15.2 出版周期代码,为1位字母:w——周刊,s——半月刊,m——月刊,b——双月刊,q——季刊,f——半年刊,a——年刊。
15.3 期刊标准开本按GB788采用A系列代号表示,对传统开本仍用数字表示,如A4,16。
15.4 语种代码,根据GB4880用双字母表示:汉文——zh,英文——en,蒙文——mm,哈萨克文——kk,维吾尔文——ug,藏文——bo,朝文——ko。对于混合文种,可以同时列出,如zh+en。
15.5 文献载体代码,根据GB3469规定,采用1位字母:P——印刷本,M——缩微制品;有关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见14.3.4。
15.6 文章总篇数,为发表在本期中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的总和。
16 电子邮件〔DU〕与网络地址(WZ)
为加速国内外学术交流,便于信息传递,建议各期刊在版权页上加印编辑部的电子邮件地址(E--mail)和网络地址(http),它们的中文标识“电子邮件:”(或“〔电子邮件〕”),“网络地址:”(或“〔网络地址〕”)在读者熟悉了“E--mail:”和“http:”标识的情况下也可不加。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电子邮件和网络地址分别为
E--mail:caj--cd@tsinghua.edu.cn
http://www.cajcd.edu.cn
附录A 使用说明
A1 本规范适用于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类期刊。各期刊编辑部应详细比较本规范与现行印刷文本相应数据间的异同,并参照表A1选择决定规范数据的标识格式及在期刊上的印刷位置。
A2 期刊中各类文章规范数据项的选取依其所确定的文献标识码而定;编辑部应首先确定每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再按表A2的要求选定该篇文章应有的规范数据项目。
A3 每一个规范数据项目规定了一个双字母的汉语拼音名称代码,注于项目名称之后的圆括号内,如:文章编号(WH),……等。建议在数据库的字段名定义中使用,以利于信息交换。
A4 为了形象地说明规范化数据的格式及排印位置的灵活性,规范文本后附了文理两篇学术文章的模拟样本;此样本仅供各编辑部参考,它不是本规范必须遵守的部分。
表A1 数据标识格式及建议排印位置
------------------------------------------------------------------------------------------------------------
|中文标识(格式1)|中文标识(格式2)| 英文标识 | 排印位置(建议) |
|------------------|------------------|----------------------------------|----------------------------|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题名左上角或文献标识码之后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Biography: |篇首页地脚末行或正文末尾 |
|------------------|------------------|----------------------------------|----------------------------|
| | | |作者及工作单位的下一行 |
|摘要: |〔摘要〕 |Abstract: | |
| | | |英文摘要也可置于篇首页 |
|------------------|------------------|----------------------------------|----------------------------|
|关键词: |〔关键词〕 |Key words: |摘要的上一行或下一行 |
|------------------|------------------|----------------------------------|----------------------------|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中文关键词或摘要的下一行 |
|------------------|------------------|----------------------------------|----------------------------|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接排分类号之后(前空3个字)|
|------------------|------------------|----------------------------------|----------------------------|
|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 |Received date: |篇首页地脚第一行 |
|------------------|------------------|----------------------------------|----------------------------|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Foundation item: |篇首页地脚收稿日期的下一行 |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正文后,独占一行 |
|------------------|------------------|----------------------------------|----------------------------|
|期刊基本参数: |〔期刊基本参数〕 |Serial parameters|目次页下方 |
|------------------|------------------|----------------------------------|----------------------------|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 |E--mail: |版权页 |
|------------------|------------------|----------------------------------|----------------------------|
|网络地址: |〔网络地址〕 |http: |版权页 |
------------------------------------------------------------------------------------------------------------
说明:①中文数据标识格式在两种中任选一种;不宜混用,不要轻易变动。
②表中的排印位置是建议性的;当某种特殊因素需要变动时,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位置。
③数据标识的字体、字号可任选。
表A2 各类文献规范数据选项表
----------------------------------------------------------------------------------------
| |理论与应用|实用性成果 |业务指导 |一般动态性| | |
| | | | | |文件、资料| 其他 |
| |研究论文 |学习实践总结|管理类文章| 信息 | | |
|------------|----------|------------|----------|----------|----------|--------|
|文献标识码 | A | B | C | D | E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0 | 0 | -- |
|------------|----------|------------|----------|----------|----------|--------|
|题 名(中)| √ | √ | √ | √ | √ | 0 |
|------------|----------|------------|----------|----------|----------|--------|
|题 名(英)| √ | √ | √ | -- | -- | -- |
|------------|----------|------------|----------|----------|----------|--------|
|作者姓名 | √ | √ | √ | √ | √ | 0 |
|------------|----------|------------|----------|----------|----------|--------|
|作者姓名(汉|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拼音) | | | | | | |
|------------|----------|------------|----------|----------|----------|--------|
|作者工作单 | | | | | | |
| | √ | √ | √ | 0 | 0 | -- |
|位(中) | | | | | | |
|------------|----------|------------|----------|----------|----------|--------|
|作者工作单 | | | | | | |
| | √ | 0 | 0 | -- | -- | -- |
|位(英) | | | | | | |
|------------|----------|------------|----------|----------|----------|--------|
|摘 要(中)| √ | √ | √ | -- | 0 | -- |
|------------|----------|------------|----------|----------|----------|--------|
|摘 要(英)| √ | 0 | 0 | -- | -- | -- |
|------------|----------|------------|----------|----------|----------|--------|
|关键词(中)| √ | √ | √ | -- | 0 | -- |
|------------|----------|------------|----------|----------|----------|--------|
|关键词(英)| √ | 0 | 0 | -- | -- | -- |
|------------|----------|------------|----------|----------|----------|--------|
|分 类 号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0 | 0 | -- | -- | -- |
|------------|----------|------------|----------|----------|----------|--------|
|基金项目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0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0 | -- |
----------------------------------------------------------------------------------------
注:“√”为必备项,“0”为任选项,“*”为有则7加项,“--”为不要求项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001修订)

国家计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
第13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我们对《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了修订,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

                 二00一年九月二十日


              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价格违法行为。
  第五条 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进行监督。
  第六条 行政处罚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第七条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第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执法活动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第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检查通知书》。
  第十条 价格主管部门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应当立案:
  (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二)消费者和经营者投诉、举报的;
  (三)有关部门移送的;
  (四)同级政府或者上级机关交办的;
  (五)职工价格监督组织等移送的;
  (六)当事人自查自报的;
  (七)其他需要立案的。
  第十一条 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呈批表》,同时附上相关材料,由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十二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或者检查,收集有关证据。
  第十三条 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上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十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收集的证据,经当事人核对无误,逐页签名或者盖章;如记录中确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当事人更正或者补充,并由当事人在修改处盖章或者压指印。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资料上注明。
  第十五条 价格主管部门询问当事人及有关人员时,应当制作《调查询问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
  第十六条 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有权要求当事人及有关人员提供证明材料和涉嫌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十七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查询、复制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账簿、单据、凭证、文件及其他资料,核对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银行资料。
  第十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检查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暂停相关营业。
责令暂停相关营业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并开具物品清单。
  第二十条 在检查过程中,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经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并送达《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价格主管部门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加封封条,就地由当事人保存。登记保存证据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转移、隐匿或者销毁。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应当制作《检查登记表》。
  第二十二条 案件调查终结,执法人员应当提交《调查终结报告》。
  第二十三条 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案件全面审核,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的管辖权;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三)案件事实与证据;
  (四)案件定性依据;
  (五)案件处罚依据;
  (六)程序合法性;
  (七)责令退还多收价款及行政处罚建议;
  (八)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价格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由价格主管部门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退还多收价款决定后,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责令限期退还。
退还多收价款的具体工作由当事人负责。
  第二十六条 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届满三日内,当事人应当将退还结果及退还清单提交价格主管部门。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届满仍没有退还的,以违法所得论处。
  在规定期限内,当事人拒不退还的,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要求退还的,由当事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 责令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公告的形式及期限,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的下列多收价款由价格主管部门以违法所得论处:
  (一)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能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收费票据的;
  (二)其他经营者已将多付价款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
  (三)其他不需要退还多收价款的。
  第二十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条 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应当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当事人也可以将陈述和申辩意见以书面形式递交价格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采纳。
  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当事人逾期未提出陈述、申辩的,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当事人不要求陈述、申辩的,执法人员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严重的,移交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行政纪律责任;
  (五)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二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的印章或者价格监督检查专用章。
  第三十三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在七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章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第三十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五条 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调查违法事实,收集必要证据,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第三十六条 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口头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处罚意见,并告知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当事人进行申辩的,执法人员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七条 适用简易程序查处的案件有关材料,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 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第三十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收费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价格主管部门告知后三日内提出,价格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前款所称较大数额,地方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 听证由价格主管部门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第四十条 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回避决定由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作出;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回避由案件审理委员会决定。
  第四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将《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四十三条 听证中分别由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主持人根据听证的主要问题对双方进行询问。
  第四十四条 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交当事人核阅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五条 听证结束后,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六条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依法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第四十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对当事人作出罚款处罚的,应当由当事人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价格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单据。
  第四十九条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其所在的价格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五十条 当事人到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到期不缴纳违法所得的,每日按违法所得数额的千分之二加处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和违法所得的,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价格主管部门集体讨论决定,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六章 期间、送达

  第五十二条 期间以时、日、月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以日计算的各种期间,均从次日起计算。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五十三条 价格主管部门送达文书必须有迭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
  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向当事人直接送达文书时,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  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人签收或者盖章。
  当事人是个人的,交其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签收;受送达人已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
  第五十五条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收发部门或者住处,即视为送达。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视为送达。
  第五十六条 直接送达有困难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七条 无法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可以在公告栏、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刊上刊登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七章 结案与备案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案件审理终结,应予结案:
  (一)多收价款已全部退还,且价格主管部门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
  (二)行政处罚决定已全部落实的;
  (三)其它应予结案的。
  第五十九条 有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销案。
  第六十条 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收费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处罚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案件,应当报市(地、州)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市(地、州)级价格主管部门处罚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应当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二条 下列行政处罚案件应当逐级报送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一)处罚金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备案的。
  第六十三条 备案材料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一个月报送。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处罚金额”包括没收违法所得金和罚款金额;“以上”、“以下”“以内”均包括本数。
  第六十五条 对国家行政机关违反规定收费实施行政处罚的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展划委员会计价检[1998]1826号文件同时废止。

关于《水路货物运输规则》有关问题解释的函

交通部


关于《水路货物运输规则》有关问题解释的函
1995年12月12日,交通部

交通部1995年3月15日发布的《水路货物运输规则》(以下简称《货规》)是明确水路货物运输中承运人与托运人、收货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部门规章,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以及其他通航水域中一切营业性货物运输。《货规》第100条规定,在航次租船条件下,出租人不是水路货物运单的承运人时,由于出租人在运输中的过失,造成货物灭失或损坏,由出租人和承运人负连带责任。
在定期租船条件下,出租人不是水路货物运单的承运人时,托运人、收货人与承运人、出租人在运输中的法律关系与前述《货规》第100条中托运人、收货人与承运人、出租人的法律关系相似,船舶租用双方在船舶租用关系上的区别不影响托运人、收货人与承运人、出租人在运输合同下的法律关系。因此,在定期租船条件下,出租人不是水路货物运单的承运人时,由于出租人在运输中的过失,造成货物灭失或损坏,也应由出租人和承运人负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