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1:03:32   浏览:88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已废止)

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1997年1月16日厦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侨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侨务工作,对本条例负有组织实施和行政监督的职责。 政府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依照各自职能保障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 各级归国华侨联合会是归侨、侨眷依法成立的人民团体,对本条例的实施实行民主监督。
各级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归侨、侨眷依法成立的其它社会团体,其合法拥有的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所从事的正当活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予以支持。
第四条 归侨、侨眷身份和归侨侨眷企业资格由区人民政府侨务部门依法认定,必要时由市人民政府侨务部门认定。
第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侨眷代表。
各级归国华侨联合会可以参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归侨、侨眷代表名额的协商和人选的推荐。
第六条 本市归侨在外地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属城镇户口的按有关规定迁入本市,免交城市增容费。
第七条 华侨农场中的归侨及其子女属非农业人口,在办理户粮迁移时按城镇户粮关系办理迁移手续。
前款所指子女包括父母一方为归侨的子女。
第八条 归侨离、退休后要求来本市落户的,本人或其配偶原籍为厦门、或原由厦门迁出,在厦门又有居住条件的,可以随带属城镇户口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来厦落户,免交城市增容费。
第九条 经批准来我市定居的华侨,如经济确有困难,免交城市增容费。
第十条 华侨中有各类专长的人员来本市定居参加建设的,人事部门应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给予妥善安置,录用单位应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从优照顾。
第十一条 归侨、侨眷因私申请出国(境),出入境管理机关在受理时应简化手续,提供方便。
第十二条 离、退休归侨、侨眷出国(境)定居,其离休费、退休费、医疗费及各种补贴享受原单位同类离、退休人员的同等待遇。本人应按有关规定向原单位提供生存证明。
第十三条 离、退休的归侨、侨眷出国(境)定居后,原租住的单位自管房或直管公房,可以由其直系亲属继续租用或按有关规定购买。
第十四条 归侨、侨眷有权继承或者接受境外亲友的遗产、遗赠或者赠与。
第十五条 对回国定居并参加工作的市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归侨退休职工,可增发生活补贴。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六条 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本市的子女升学时,依照规定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七条 劳动就业和录用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和华侨在本市的子女。
第十八条 丧失劳动能力,且无经济来源的归侨、侨眷,由民政部门按民政救济对象的标准给予救济。
第十九条 归侨、侨眷所在单位分配住房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对归侨、侨眷予以优先。
第二十条 归侨、侨眷中属于无房户和按本市的住房标准属于住房困难户的,有关部门应在解困房指标中优先安排解决。
第二十一条 归侨、侨眷要求翻建合法所有的祖屋,要求在依法拥有使用权的庭院地及经土地房产管理部门核定的宅基地上新建或扩建房屋自用的,在符合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不受有无本市常住户口的限制,土地、规划、建设等部门应予及时办理用地建房手续,并在建筑面积上适
当照顾。
第二十二条 因历史原因使用归侨、侨眷私有房屋的,房屋所有权人要求收回使用权时,使用人所在单位及有关部门应优先给予安排搬迁。
第二十三条 因历史原因使用归侨、侨眷私有房屋的使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归侨、侨眷有权收回房屋,有关部门应予支持:
(一) 已购得统建房的;
(二) 已分配到住房或有其它房源的;
(三) 搬迁后又将房屋转给他人使用的;
(四) 将房屋闲置六个月不居住的;
(五) 其它无正当理由不搬迁的。
第二十四条 依法拆除归侨、侨眷的私有房屋,拆迁人应当按照本市房屋拆迁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安置。
第二十五条 归侨、侨眷捐赠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受法律保护。
归侨、侨眷捐赠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捐赠名义向归侨、侨眷摊派、募捐。
第二十六条 归侨、侨眷的侨汇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冻结、没收侨汇和查阅侨汇凭证,不得侵占、冒领、克扣和摊派。经办侨汇的银行应及时解付侨汇,并为归侨、侨眷兴办企业使用的侨汇投资出具来源证明。
第二十七条 归侨、侨眷兴办企业按照《福建省鼓励归侨侨眷兴办企业的若干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二十八条 本市开展涉外经贸活动及在国(境)外设立办事机构,有关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优先吸收归侨、侨眷参加。
第二十九条 归侨、侨眷为本市引进资金、人才、 先进技术和设备, 开拓国际市场,开展经贸活动,资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贡献突出的,应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外籍华人、居留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在本市的眷属的权益,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二条 华侨、外籍华人为本市引进资金技术,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及其在本市的私有房屋,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厦门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月1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08〕8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监察厅制订的《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
  
  
  
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工程质量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省监察厅

  
  
  第一条 为落实《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地震灾区的各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公共设施、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负有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的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任命的国有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监理、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对建设工程质量负有责任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适用本办法。
  
  非政府部门及民营所属的建筑、施工、监理负责人,在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中的责任追究,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行政责任追究坚持遵循实事求是、依法依纪、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原则。
  
  第四条 涉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质量安全工作不部署、责任不落实、检查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警告至开除处分。
  
  第五条 凡发生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问题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上报,并配合、协助调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一)对发生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问题隐瞒不报的;
  
  (二)对发生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问题谎报的;
  
  (三)对发生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问题故意拖延报告期限的;
  
  (四)对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问题调查进行阻碍、干扰的。
  
  第六条 项目主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记过至开除处分:
  
  (一)项目主管单位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擅自开工建设,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二)项目主管单位对恢复重建项目、工程不依法进行招标、投标,工程竣工后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三)项目主管单位对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未按照地震灾区抗震救灾设防要求进行性能鉴定,擅自加固、改造,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四)项目主管单位明示、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五)项目主管单位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压缩合理工期,致使施工单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六)违反规定对应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不实行工程监理,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七)不按规定时间,或不及时、甚至拒绝向建设主管部门移交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其他不符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行为。
  
  第七条 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警告至撤职处分:
  
  (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造成工程建设不达标,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二)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未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救灾、防灾减灾的要求、标准履行行政许可审批责任,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三)对恢复重建项目应该进行监督检查而没有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四)对群众的检举、控告不及时调查核实、研究处理,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勘察、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记过至开除处分:
  
  (一)违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进行工程选址,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二)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擅自降低建设工程设计标准,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三)违反国家、行业标准,指定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下属部门因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行为导致发生2起以上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对上级主要领导给予警告至记过处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对上级主要领导给予记过至降级处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对上级主要领导给予记大过至撤职处分。
  
  下属部门因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行为导致发生2起以上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建筑施工、监理单位擅自降低建设工程施工标准,致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给予相关责任人记过至撤职处分:
  
  (一)造成较大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的,给予项目主管人员、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记过至降级处分;
  
  (二)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的,给予主管人员、分管领导记大过至撤职处分;对上级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给予记过至降级处分;
  
  (三)下属建筑施工、监理单位发生2起较大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的,对上级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给予记过至降级处分;
  
  (四)下属建筑施工、监理单位连续发生多起较大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或发生2起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的,对上级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给予记过至撤职处分。
  
  第十一条 本辖区内连续发生多起因工程质量导致的较大事故和经济损失的;连续发生2起以上因工程质量导致的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的,对分管工程建设的领导给予记大过处分,对主要领导给予警告处分。
  
  第十二条 审计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全程跟踪审计,工程竣工验收前,审计部门进行工程决算审计。未经决算审计进行工程验收的,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发生特别重大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建设工程的行政领导责任人,建设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负有终身责任。
  
  第十五条 在恢复重建工程质量事故中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由行政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实施。
  
  当事人对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
  
  第十七条 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向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提出建议。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探析

翟巍(华东政法学院民商法方向法学硕士)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定义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造成损害之后,确定由何方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准则(此处归责原则界定的民事责任系基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外延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涵摄过错推定)、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标准的核心。
由于概念界定与学术理念的歧异,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学说极其繁杂,主要有:
一、一元论说,又细分为一元论(一)过错责任原则说(二)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说;
二、二元论说,又细分为二元论(一)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说(二)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说(三)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说(四)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说;
三、三元论说,又细分为(一)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说(二)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说;
四、四元论说,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绝对责任原则说 。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事故民事归责原则体系应否弃严格责任原则,在公平责任例外适用的情况下以过错责任原则(涵摄过错推定)为主导。现对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详释如下:

一.过错责任原则简介
(一)定义
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是指侵害人在实施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情况下,应基于其过错对他人所受损害负赔偿责任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又分为主观说与客观说两种。
主观说认为,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侵害人基于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时,方应就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的一种责任制度。主观说有二种特点:一是把过错解释为行为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二是把“过错”与“不法”区别开来。 在英美国家,持主观说的学者主要有Winfield,Salmond,Street;在德国,持主观说的早期学者主要有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哈瑟(Hasse),耶林(R.Jhering),李斯德(V.List),柴德曼(Zitelmann),雷翁哈德(Leonhard);在法国持主观说学者主要有约瑟兰(Josserand),耶斯曼(Esmein),沙维德(Savatier),唐克(Tunc); 在意大利持主观说的学者为德•居皮斯(DeCupis); 中国台湾的王泽鉴先生亦持主观说。 主观过错责任原则说的主要观点为:过错是由行为人内在的意志决定的,主观过错表明行为人具有道德上应受非难性。
客观说认为,过错即是对注意义务的违反,“不法”应包含在“过错”中。 持客观说的学者有:美国学者庞德(R.Pound),法国学者普兰尼奥尔(Planiol),萨瓦蒂厄(Savatier),马泽奥德(Mazeaud),波兰学者瓦卡罗(Warkallo),维兹纽斯基(Wiszniewski) 及中国大陆的张民安先生。 客观过错责任原则说的学说主要有三种:1、违反义务说;2、不符合某种行为标准的行为说;3、对权利的侵犯说。
笔者原本采纳主观说 ,但经研究发现,坚决采行主观说与客观说中任一学说都可能失之偏颇,国内外学者在论述中多兼采主观说与客观说,二者并行不悖,为过错责任原则制度构成的两部分内容的全面学术表述,如德国学者拉伦茨(Larenz)认为,传统意义之过失,应还原于主观归责之领域,并另立客观过失之归责原理。 故笔者现在主张,“主观说与客观说”为过错责任原则制度构成的全面表述。
对于过错责任原则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的运用,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亦存在区别,应予以注意。区别表现在:(1)英美法以判例为主,很少关于过错责任原则的明文规定,它的过错责任原则大多从道路交通事故判例法的历史进程以及众多判例的共同点中获悉;(2)英美法上的“过失”有两重涵义,既是道路交通事故内在的实质要件,又作为侵权行为的一个种类。

(二)过错责任原则与自己责任原则关系研判
自己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承担其行为所生一切后果的原则。
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与自己责任原则的关系,学界都支持自己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但在基于自己责任原则的过错归责主体的界定上歧异颇大,分为主流说与非主流说两种学说。
主流学说认为,过错责任原则以自己责任原则为基础,其过错归责的行为人不仅包括事故直接行为人(如驾驶人),还包括与直接行为人具有特定法律关联的其他行为人(如雇用人)。
笔者赞同主流说的观点,主张自己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中行为人概念应具有相同外延,并做广义理解,“行为人”不仅包括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具有直接物理接触关系的行为人,还包括与事故所涉人员、车辆(包含车辆装载物)、道路等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行为人。
非主流学说学者以刘士国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过错责任原则,以自己责任原则为基础,是指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归责根据,其行为人是指责任人本身,其行为人过错是指责任人本身过错,而非指责任人所控制的行为人的过错和受害人的过错,更不包括第三人的过错。 笔者认为,非主流说是典型的逻辑说教与文字游戏,毫无实践意义。若按此学说,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将丧失绝大部分适用空间,因为刘士国先生所谓的自己责任将事故责任人严格限定为具有过错的直接行为人,而不是具有过错行为的当事方(包括具有过错的直接行为人及与该行为人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其他行为人)。基于这一逻辑,除非事故责任仅由具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等直接行为人承担,若由机动车驾驶人的雇用人等“与存在过错的事故直接行为人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其他行为人”承担,则不属于自己责任原则范畴;由于自己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在上述情形,自然也不属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调整范畴。而依据刘士国先生观点作出的这一理论推演结果,与世界各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司法实践大相径庭。在当今世界,凡声称采用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的国家(地区),无一例外地将事故责任承担者的范畴扩展到“与存在过错的事故直接行为人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其他行为人”,未有规定“事故责任仅由具有过错的直接行为人承担”的情形。

(三)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关系研判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过错推定,是衍生于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非独立性归责方式,具体内容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发生时,推定侵害人有过错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侵害人必须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才能免责。 大陆学界名家中,对过错推定是否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问题,王利明先生持肯定说,张民安先生持否定说;但依张民安先生整理的相关资料考察,王利明先生似有概念混淆之嫌。
笔者不认为过错推定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认为其应为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子原则。理由如下:

1、最终责任依据完全吻合
过错推定的责任承担以道路交通事故侵害人的过错为归依,这与一般过错责任原则毫无二致。
而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就是解决最终的责任根据问题,也就是解决法律价值判断上的“最后界点”或责任的根本要素问题。 最终责任依据即指法律应以事故当事人的过错、已生损害结果抑或公平理念等要素作为归责基点, 对诸要素的选择是侵权行为法各归责原则的根本分野所在。既然过错推定与过错责任原则一样,均以事故当事人过错作为归责基点,前者自应属于后者的分支,而不应随意上升为一种独立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2、根本区别基于程序而非实体内容
一般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的根本区别在于举证责任不同,即程序上存在区别。
依据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责任承担问题上,由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对侵害人的过错问题举证。依据过错推定,采取道路交通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首先推定侵害人有过错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侵害人可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的方法免责。如果仅以举证程序上的差异就将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细分为道路交通事故两种归责原则,会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概念体系区分标准的混乱与逻辑统一性的阙如,因为在该体系中,严格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是以实体内容差异(是否以“过错”为最终责任依据)为区别所在,而过错责任原则与所谓的过错推定原则却以举证程序差异为分野。

3、过错推定影响力与适用范围有限
过错推定首创于17世纪法国法学家让•多马的过错理论,其后为《法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条)和《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三十七条)所采纳。 英国法中的“事实本身说明”(res ipsa loquitur )亦包含过错推定内容。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承担中运用过错推定,有其社会历史成因。因为随着20世纪初人类进入“汽车时代”,道路交通事故大量产生;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瞬时性、成因复杂性,依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举证程序,处于弱势的事故受害人往往难以通过己身之力证明侵害人存在过错,因而损失难以获得填补。有基于此,人们对过错责任原则进行扩张解释,规定了在法定情况或特定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即采用过错推定的方法,以使事故受害人损失得到有效弥补。但随着机动车保险制度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的兴起,过错推定的功能逐渐被前者所取代;其过渡性作用日益显现,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均不再具有普适作用,从影响力与适用范围角度考虑均不具有成为独立归责原则的可能性。

二、诸种学说
道路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指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以过错(分主观性与客观性两类)为事故责任承担的最终构成要件,同时将当事人过错作为确定事故责任范围的主要参考。在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问题上,主张过错责任原则的学说主要有五种,现概述如下:

(一)多元功能说
该说认为,过错责任原则具有行为制导功能、积极预防功能、道德评价功能、间接平衡功能,其多元化的功能特性决定了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适用上的强势性。

(二)意志自由说